辽阳市蒙古族联谊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联谊会简介
联谊会荣誉
特色推荐
民族服饰
民族饮食
民族工艺
新闻中心
新闻资讯
民族节日
民族文化
民族概况
蒙古族婚俗、葬俗、禁忌
蒙古族风情
蒙古族名称来历
教你了解世界蒙古人
辽阳蒙古族源流(待完善)
公益服务
生活指南
品牌服务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动态
政策法规解读
最新公告: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辽阳市蒙古族联谊会来啦!辽阳市蒙古族联谊会来啦!辽阳市蒙古族联谊会来啦!
[2016-12-26]
举办2017年年会通知
[2016-12-12]
关于召开辽阳市蒙古族联谊会年会,会前的筹备工作通知
[2016-11-26]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联欢】市蒙古族联谊会举办春节联欢会
辽阳市蒙古族联谊会举行庆党生日活动
辽阳市蒙古族联谊会创业之路已经扬帆起航
1月22日,辽阳市蒙古族联谊会2017年年会暨网站上线仪式隆重举行
新闻中心
辽阳市蒙古族联谊会举办“迎八一退役军人座谈会”
[2024-08-12]
辽阳市蒙古族联谊会举办退役军人座谈会
[2024-08-12]
辽阳市蒙古族联谊会马头琴技艺传承
[2023-10-24]
辽阳市蒙古族联谊会2023年工作安排
[2023-02-17]
市蒙古族联谊会走访慰问老党员和贫困家庭
[2023-02-17]
辽阳市蒙古族联谊会举办“喜迎二十大”联欢会
[2022-08-10]
辽阳市蒙古族联谊会成功换届
[2022-08-10]
联谊会简介
更多信息
辽阳市蒙古族联谊会,是2016年5月15日经辽阳市民政局核准成立的社团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的纽带和桥梁,是汇聚蒙古族代表人士、各界蒙古族精英的“人才库”和“蓄水池”。主要职能是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和任务,宣传贯彻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密切联系本市蒙古族群众,反映蒙古族群众的合理诉求,维护蒙古族群众的合法权益;规范和指导蒙古族社会组织开展活动,增进友谊,加强团结;协调蒙古族之间的关系,致力于蒙古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为辽阳市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社会和谐做贡献的合法社团。
生活指南
生活指南
品牌服务
更多信息
巧除纱窗油腻
巧用牙膏
孝顺父母的方法是什么
节电小窍门
柚子皮的妙用
香蕉皮的妙用
冬天空调开多少度合适
原理简介
产生背景
基本构成
主要特征
建设管理
理论发展
打造品牌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动态
政策法规解读
更多信息
辽宁省抚顺市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
内蒙古自治区民委全面开展民族政策与法律法规宣传月活动
云南省昭通市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
内蒙古民委系统深入开展民族法规宣传活动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制定出台《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2020年前同步小康实施方案》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真抓实干
图解: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
2016年第三次全国政府网站抽查情况的通报
图解:2016年第三次全国政府网站抽查情况的通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
联谊会活动
会长访问鲜族联谊会
联谊会代表走访官屯
联谊会代表走访官屯
联谊会代表走访官屯
联谊会代表走访官屯
走访官屯
记者访问官屯
联谊会代表探访官屯
联谊会代表探访官屯
电视台记者与联谊会代表探访官屯
联谊会代表探访官屯
联谊会代表进行扶贫活动
民族文化
民族概况
蒙古族婚俗、葬俗、禁忌
蒙古族风情
蒙古族名称来历
教你了解世界蒙古人
更多信息
蒙古族,现有人口4806849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特别是明代以来,在历史、文学、语言、医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对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民间文艺方面,“好力宝”是蒙古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马头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乐器。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蒙古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为内蒙古、卫拉特、马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洁白的蒙古包“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 . 2 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马奶酒与手扒肉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随着科学的发达,生活的繁荣,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工艺日益精湛完善,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还出现了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六蒸六酿后的奶酒方为上品。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称为紫玉浆、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曾为元朝宫廷和蒙古贵族府第的主要饮料。忽必烈还常把它盛在珍贵的金碗里,犒赏有功之臣。“手扒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方法之一。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蹄,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各执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当你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热情好客的蒙古人便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这时,客人理应随即接住酒,然后能饮则饮,不能饮品尝少许,便可将酒归还主人。若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见等等。主人的满腔热情,常常使客人产生难别之情,眷恋之感。草原“那达慕”八月的草原,金风秋爽,牛羊肥壮,牧民们喜庆丰收的季节到了。这时候他们便开始酿制马奶酒,屠宰牛羊,缝制新衣,准备各种美味的食品,举办不同规模的“那达慕”(蒙古语“娱乐”、“游艺”的意思),进行被称为“男儿三艺”的射箭、摔跤、赛马等传统体育比赛。“那达慕”,一般进行五至七天。每逢此时,牧民们穿着崭新的民族服装,骑着马、赶着勒勒车,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在绿茵草地上搭起毡帐,熬茶煮肉。整个草原炊烟袅袅,人欢马叫,一片欢腾。“那达慕”起源于十三世纪初,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那时候,蒙古族的头领们每当举行大“忽力勒台”(大聚会)时,除了制定法规,任免官员,进行奖惩外,还要举行规模较大的“那达慕”。当时,“那达慕”的主要项目就是进行射箭、摔跤、赛马比赛。如今的“那达慕”已增加了物资交流、文艺演出等许多新内容。使这一传统的民族盛会,更加喜庆、吉祥、欢乐而富于实效!摔跤是那达慕的主要内容,没有摔跤不能称为那达慕。摔跤手可多可少,最多达1000余人,且不受地区和体重的限制。摔跤手进行编排配对后,采取单淘汰式,失败者不允许再上场。摔跤手上身着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紧身半袖背心,裸臂盖背,边沿镶有铜钉。下身穿肥大摔跤裤,脚登蒙古靴,颈上套五色绸缎制成的彩条“景嘎”,标志着获得过多少名次。大部分地区摔跤手出场比赛前唱摔跤歌。出场、收场双方摔跤手都要跳跃。裁判员发令,双方握手后开始交锋,不限时间,不许抱腿和跪腿摔,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都为失败。参加那达慕的摔跤手都有奖品,前三名的奖品较贵重。蒙古族历史器重“达尔罕摔跤手”,这是终身的荣誉。在授予光荣称号的仪式上,获“达尔罕”称号的摔跤手,穿上比赛的全套服装,三唱摔跤歌后跳跃进场进行表演。由主持那达慕的领导人发给证章、证书和纪念品,并按民族习惯请他喝一碗奶酒和鲜奶。此时,获“达尔罕”者挑选一名最有前途的摔跤手,把自己的摔跤服脱下来赠给他,自愿担任业余教练,然后互相拥抱,一齐跳跃出场。成吉思汗陵在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绿草丛生,溪水萦绕、牛羊遍布的伊金霍洛草原上,高高耸立着一座精美别致的宫殿。数十里外,就可遥见它那闪烁的光辉、雄伟的身姿,这就是蒙古人心中的圣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安息的地方--成吉思汗陵。成吉思汗陵园总面积5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陵宫坐北朝南,建筑在一米多高的长方形台基之上。共分正殿、东殿、西殿、寝宫和东廊、西廊六部分。正殿高26米,上面为蒙古包式的穹庐顶,上面有俏丽的圆柱形装饰品和用黄蓝两色琉璃瓦镶砌的祥云图案。下面是双层蓝色八角飞檐。东西两殿比正殿略低一点,顶部与正殿相同,设有单层屋檐。三殿相互连通。正殿内安放着成吉思汗的雕像,两侧殿内的墙壁上绘有歌颂他丰功伟绩的壁画。殿堂的后面紧连着寝宫,安放着四个黄锻覆盖的蒙古包。包内分别供奉着成吉思汗及其夫人孛儿帖、二夫人呼伦、三夫人伊绪,其胞弟别力古台、胞妹哈撒尔、四子拖雷和夫人伊喜哈图的灵柩,包前盛放着历代相传的成吉思汗的马鞍等珍贵文物。成吉思汗是一位伟大的传奇人物。关于他的逝世、葬地、灵柩的迁移等也有许多历史记载和传说。尽管由于秘葬的原因,今天的成吉思汗陵并未真正安放着他的真身,但几百年来,蒙古人仍把它当作自己圣主的长眠之地。对成吉思汗陵寄以无限的崇敬和向往。这里经常是香烟缭绕,祭奠活动不断。直到今天,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一日、五月十五日、八月十二日和十月初三,还要举行四次隆重的祭奠活动。每到这一天,众多的拜谒者怀着虔诚的心情,不辞辛苦地长途跋涉而来。站在这位伟人高大的雕像前,献上洁白的哈达、明亮的蜡烛、芬芳的香炷、肥壮的整羊、乳黄的酥油、醇香的马奶酒等祭品,追忆他的雄才伟略,寄托对他的不尽思念。
蒙古族实行一夫一妻制,讲求伦常,严格辈分。讲究由父母作主的聘婚制度,男到女家娶亲。结婚仪式过程讲究对歌、祝词。蒙古族传统家庭以男子为主,但家庭中的大事一般都能征求妻子的意见。儿子娶妻生子之后,与父母分家,幼子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 蒙古族婚礼 充分表现了这个古老民族勤劳勇敢和能歌善舞的独特风格。由于分布广阔,各地婚俗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是新郎佩带火镰、蒙古刀和弓箭,致颂词、祝词和对歌等。东部地区接亲时新娘坐轿车,大门口对歌,洞房门口致颂词、祝词,更为精彩的是欢送送亲宾客时抢新郎的帽子,以试双方的机智勇敢和坐骑快慢。西部牧区婚礼中最为热闹而又比较完整地保留传统习俗的是鄂尔多斯婚礼。迎亲那天双方的亲戚朋友着盛装聚集在双方家中。接亲的队伍由新郎、接亲亲家、伴郎组成,新郎身背弓箭,男方的亲友们在门口以歌声送接亲队伍出发,新郎一行来到女方家要绕蒙古包一圈,才能下马。伴娘此时用毛毡拦住新郎的队伍,开始对歌,伴娘要考问男方很多问题,男方的接亲亲家要对答如流。经过一番盘问,女方对接亲队伍的回答满意了,新郎才可把礼物献上,伴娘撤去白毡请客人进蒙古包里,蒙古包里隆重的“乌查”(全羊席)开始。新郎在歌声中向新娘父亲献上哈达。新娘此刻在另一座蒙古包里打扮一新与好友们依依惜别。宴席结束,新娘要去夫家了,娘家人唱着“送女歌”送行。接亲队伍回到新郎家,只见门前燃着两堆火,新娘要拉着新郎从火堆另一端递过来的鞭梢,从火中间走过。这仪式象征着爱情坚贞不渝,隐含纯洁辟邪、兴旺发达之意。进蒙古包后婚礼开始,揭去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新娘一一拜过公婆和亲戚长辈。新郎手执铜壶,新娘手端放有银碗的酒盘向宾客敬酒,被敬酒者一定要一饮而尽,并祝新人幸福。婚礼进入高潮,丰盛的宴席、醇香的美酒、宾客的欢歌起舞,包含了对新人的衷心祝愿。 葬 俗 一般不设灵床,没有供品,不穿孝服,不烧纸钱,不放哀乐。传统的丧葬方式有天葬、火葬、土葬三种。现在普遍施行土葬,给死者更换新衣,或裹白布,也有净身涂酥油者,连同死者生前用物一同入棺,入后请喇嘛念经。之后前去墓地埋葬。 禁 忌 蒙古族从远古时代就崇尚火,因此形成了一些与火有关的禁忌,如到蒙古包中做客,不能往火中洒水、扔东西,更不能吐痰或将火踩灭。蒙古人还忌用手指着天空中的星星,这与崇拜天的原始信仰有关。进蒙古包要将马鞭立于门侧,不能带入包内。绝不能打牛、马的头部。服饰禁忌 帽子是蒙古人神圣不可侵犯的头饰,因此,他们最忌讳随处扔帽子或用其他东西触摸、玩弄帽子。戴在头上的帽子突然掉地,被看作是很不吉利的事。系腰,对蒙古男子来说是权威的象征,是男子汉的标志。所以蒙古男子忌讳穿长袍不束腰带。戴帽子、系腰带是交际礼节之一。 居住禁忌 元朝时人们出入宫殿不许踩门槛。如果有人犯禁,要严惩。脚踏门槛,被视为无异于脚踩主人的咽喉。现蒙古人仍忌讳脚踏门槛。其次,蒙古包内的坐次也有严格的习惯规定。蒙古人平时尚右,毡包内则中为上,右次之,左为下。主人或贵宾尊长中坐,男人居右,女人居左。坐次错乱,是一大禁忌。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日期禁忌 蒙古人对农历每月的初一、初八、十五很重视。这与佛教的有些理论有关。一般在这些日子不举行婚礼,病人不出远门,病已痊愈的人要提防旧病复发等。
蒙古族是内蒙古自治区主体民族,有着待人热情诚恳的传统美德。一见客人总要握手问好:"塔,赛白奴!"(您好)。当家人进包后,家庭主妇向客人双手敬献喷香的奶茶,同时以丰富的奶食品招待客人。当客人告别时,全家走出蒙古包欢送,祝客人一路平安。 蒙古族居住的蒙古包,古代称"穹庐"或"毡帐"。它呈圆形尖顶,一般以柳木杆组合编制的若干篱笆状"哈那"(围墙支架)和伞状顶篷内许多橡子为骨架,顶上及四周以一只至两层白色的厚羊毛毡覆盖,顶中央开有天窗,木门朝南或东南方开设。 木栅蒙语称"哈纳",是用长约2米的细木杆相互交叉编扎而成的网片,可以伸缩,几张网片和包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圆形的墙架,大约60根被称作"乌尼"的撑杆和顶圈插结则构成了蒙古包顶部的伞形骨架。牧民们用皮绳 鬓绳把各部分牢牢地扎在一起,然后内 外铺挂上用羊毛氇成的毡子加以封闭,一个美观的蒙古包就建造完成了,可以说是用最简洁的手法和最省料的工艺完成的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创造。蒙古包是中国内蒙、新疆、西藏牧区的住房,也有人叫它"帐篷",搬迁方便,适于牧民生活。蒙古包一般呈圆形,直径约5米,面积约70平方米。它是由羊、牛毛纺成线、织成质地粗厚的氆氇,然后再缝成长方形的帐幕。包内有一根木杆支撑,外面用毛绳拉开钉在四周地上。地面铺着地毯,四周贴壁摆着小衣柜、碗柜、木床及其他日用品等。蒙古包四周底部用草饼或粪饼垒成墙垣,可以防风并防止昆虫潜入包内。这种包结构严实,可防风雨、寒冷。包的一侧开有小门,呈长方形。白天把包布对开向左右两边分撩,晚上把包布闭合。包内靠洞门的中心处置石台埋锅为灶,牧民用来烧水做饭。包顶上开有活动小口,用于通风。阳光可射进包内。遇到刮风下雨,小口关闭,包内牧民依然可以谈笑风生,若无其事。牧民们使用的勒勒车,是蒙古族传统的交通工具,早先多以桦木或榆木加工制成。车身重约百余斤,载重可达数百斤乃至上千斤。 蒙古族的服饰 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息环境,"逐水草而他迁徙"的游牧经济,造就了蒙古族人民苍劲雄健的民族气质和独具魅力的草原文化。服饰艺术丰富多彩、璀璨夺目。 四季都穿长袍 内蒙古、新疆牧区,蒙古族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女袍则比较紧身,以显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条和健美。不同颜色各有象徵 袍子的颜色,男子多喜欢穿蓝色、棕色、女子则喜欢穿红、粉、绿、天蓝色,夏天更淡一些,有浅蓝、乳白、粉红、淡绿色等。蒙古人认为,像乳汁一样洁白的颜色,是最为圣洁的,多在盛典、年节吉日时穿用;蓝色象徵着永恒、坚贞和忠诚,是代表蒙古族的色彩;红色是像火和太阳一样能给人温暖、光明和愉快,所以平时多穿这样颜色的衣服;黄色被看作是至高无尚的皇权的象徵,所以过去除非活佛,或者受到过皇帝恩赐的王公族,其他人是一律不能穿用的。 腰带防风抗寒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三四米不等。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素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 时又能保持肋骨的稳定、垂直,而且还是一种漂亮的装束。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悍潇洒,腰带上还要挂上"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段。女子每逢节庆探亲访友时,配戴用玛瑙、珍珠、珊瑚、宝石、金银玉器等编织的头饰,图案各异,珠帘垂面,琳琅璀璨。尤其是鄂尔多斯妇女头饰最为典型,选料珍贵,工艺精湛,一般达三、四十斤,为世罕见。女子平时多用红、绿色绸子缠头,男子冬季戴尖顶大耳的羊皮帽。长至膝下的袍子宽大袖长,下端不分岔,领子较高,纽扣左右侧腰带是袍子的必备物,布绸均可。紧扎腰带,显得魁梧、剽悍,姑娘穿上蒙古袍,腰间系上红绿绸带,衬托出苗条身躯和青春之美。蒙古靴脚尖部向上翘,配有衬毡。马靴是用皮革制成,防寒防水两种靴子都适用于骑乘。祭尚西 尚西是蒙古语,神树的意思。过去蒙古族群众有祭尚西的习俗。通常是在一棵孤独的神树下,用五颜六色的花布条把树枝装饰得特别艳丽。一位扮装的尚西老人盘膝坐在神树之下,男女老少汇聚在周围,拜祭尚西,并推选几名主祭人手捧哈达、美酒、奶食品,向尚西老人敬献。仪式结束后,便进行蒙古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文体活动。年青的健儿们,有的赛马,有的射箭、摔跤。祭祀大会充满了欢乐的景象。祭成吉思汗陵 是蒙古民族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活动。简称祭成陵。成吉思汗是蒙古族崇敬的民族英雄。他在十三世纪初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国,横跨欧亚两洲,震撼世界,成为"一代天骄"。蒙古族祭奠成吉思汗的习俗,最早始于窝阔台时代,到忽必烈时代正式颁发圣旨,规定祭奠成吉思汗先祖的各种祭礼,使之日臻完善。现今鄂尔多斯伊金霍洛的成吉思汗祭典,就是沿袭古代传说的祭礼。祭礼一般分平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祭品齐全,皆供整羊、圣酒和各种奶食品,并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每年阴历3月21日为春祭,祭祀规模最大、最隆重。各盟旗都派代表前往伊金霍洛成陵奉祭。 那达慕大会 又称蒙古游戏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大致在农历七、八月份这一水草丰茂、牛羊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是蒙古语,意思是"娱乐"或"游戏"。蒙古族在长期的征战生活和狩猎游牧生活中形成了尚武、崇敬英雄的风俗习惯,至今仍保留了一些古代竞技比赛规则,如摔跤中一局定胜负,远距离越野赛马一次见分晓等。蒙古族的艺术 蒙古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体裁。长调字少腔长,嘹亮悠扬,体现了草原的辽阔无际和牧人宽广的胸怀。短调节奏规则,节拍固定。不论高吭嘹亮,还是低吟回荡,都表现出蒙古民族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 "好来宝"是内蒙古民间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有固定的曲调,唱词均是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一般是22人对唱,或一人自问自答,或一人唱,众人合,或多人合唱。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的马刀舞、鄂尔多斯舞、筷子舞、盅碗舞等。节奏明快,舞步轻捷。艺术地再现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粗犷的健康气质。马头琴是蒙古族众多乐器中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乐器,以琴杆上端雕刻的马头得名。马头琴有梯形、方形、八方形等几种形状。共鸣箱的框箱用硬质木板做,从两面蒙着马皮。演奏方法和其它拉弦乐器不同,它的弓是在两弦外面拉奏的。马头琴演奏者多半是独奏,或自拉自唱,旋律深沉悠扬,音色宽广优美,与塞外草原苍茫辽阔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 蒙古族的禁忌 蒙族人民热情好客,当你在主人的毡房里做客,主人必以银碗盛酒,双手捧上,高唱劝酒歌,直到客人一饮而尽更鞠躬致谢。往往须连干三碗。客离去时,主人拦在车前、马前重又敬酒,祝君一路平安,欢迎再次光临。但在体验内蒙人民热情好客的同时,应特别注意当地的风俗和民族禁忌。
蒙古族蒙古族(西里尔字母:Монгол ?ндэстэн),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罗斯等亚欧国家也有分布,鄂温克族和土族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分支。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而且音乐、舞蹈也在艺术上居于相对显赫的地位[2 。《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被称为蒙古族的三大历史巨著,其中《蒙古秘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的三大史诗之一。中文名 蒙古族 外文名 Mongols 人 口 约1000万 人口分布 中国、蒙古国、俄罗斯等 语 言 蒙古语 文 字 回鹘式蒙古文、西里尔蒙古文 信 仰 萨满教、藏传佛教、回教 别 称 蒙古人、草原骄子、马背上的民族 方 言 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 蒙古族名称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以东胡为族源的部落所使用的名称,后来逐渐吸收和融合了聚居于漠北地区的森林狩猎和草原游牧部落,发展成为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 。“蒙古”一词是“忙豁勒”的音变,最早见于唐代,即新﹑旧《唐书》中的“蒙兀室韦”。“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后来又有“蒙骨”﹑“朦骨”﹑“萌骨子”﹑“盲骨子”﹑“萌骨”等许多同音译名。“蒙古”的汉文译写始见于元代文献 。“蒙古”意为“永恒之火”。在古代蒙古语中,“蒙古”这个词是“质朴”的意思。也有人认为“蒙古”的原意是“天族”。“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
蒙古人的先民 东胡(?~前3世纪末),分布于今内蒙古赤峰市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败于匈奴冒顿单于,分解为乌桓和鲜卑。乌桓(前3世纪末~207年),分布于今内蒙古大兴安岭南部至河北北部,亡于曹操。鲜卑(前3世纪末~6世纪),最初分布于大兴安岭北部“嘎仙洞”,即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后来南迁大漠,割据中原,除一部分融入汉族外,其余分解为下述各部。1.檀石槐的鲜卑部落联盟(2世纪中叶~181年),王庭位于弹汗山,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化德县附近,檀石槐死后联盟瓦解。2.慕容氏的前燕帝国(337~370年),首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市,后迁邺即今河北临漳县西南,亡于氐人的前秦。3.拓拔氏的北魏帝国(386~534年),首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附近,后迁平城,即今山西省大同市,又迁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分裂为东、西魏。4.北周帝国(556~581年)首都长安,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亡于隋朝。除了前燕、北魏、北周外,两晋南北朝时期,鲜卑各部在中原还建有西燕、后燕、西秦、南凉、南燕、代、东魏、西魏等政权。柔然(4世纪前期~8世纪末)1.柔然汗国(402~555年),王庭位于今蒙古国北部、鄂尔浑河东侧一带,亡于突厥。2.阿瓦尔汗国(568~805年),王庭位于今匈牙利多瑙河畔,亡于法兰克王国。吐谷浑汗国(329~663年)首都伏俟,位于于今青海省共和市、青海湖以西7公里处,亡于吐蕃。室韦(4世纪后期~9世纪末),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北部、黑龙江和嫩江流域,后世繁衍成为蒙古人。契丹(4世纪后期~14世纪)1.辽帝国(916~1125年),首都临潢,位于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古城遗址,亡于金朝。2.西辽帝国(1131~1218年),首都巴拉沙衮,位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楚河州、楚河上游南岸、托克马克东约18公里的布拉纳废墟,1211年为乃蛮所灭,1218年亡于蒙古。3.库特卢克苏丹国(1222~1304年),首都古瓦失尔,位于今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的克尔曼,亡于伊尔汗国。大蒙古国及北元时期蒙古人 蒙古部(9世纪后期~1206年),12~13世纪之交,完成了蒙古高原诸部的统一,形成统一的蒙古民族共同体。大蒙古国(1206~1271年),首都哈剌和林位于今蒙古国前杭爱省鄂尔浑河上游东岸的哈尔和林,1271年12月18日加汉语国号“大元”。大元帝国(1271~1368年),首都大都,位于今北京市,亡于明朝。北元—东西蒙古的分立(1368~1635年),重返漠北草原,回到游牧行国状态,虽困于内部纷争不断,但黄金家族的大汗尚传承不辍。16世纪末形成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卫拉特蒙古三部分。窝阔台汗国(13世纪60年代~1309年),统治中心在伊犁河与塔拉斯河流域,亡于察合台汗国。察合台汗国(1225~1348年),首都阿力麻里,位于今新疆霍城县水定镇西北约13公里的古城址,后迁卡尔希即今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卡什卡达里亚省卡尔希附近, 1348年后分裂为东、西二部。东察合台汗国(1348~1680年),先后以阿力麻里、别失八里即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伊力八里即今新疆伊宁市为首都,1514年又定都叶尔羌即今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亡于准噶尔。帖木儿帝国(1370~1507年),由西察合台汗国演化而成,首都撒马尔罕即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省撒马尔罕,亡于乌兹别克汗国。金帐汗国(1240~1502年),首都拔都-萨莱即今俄国阿斯特拉罕州阿斯特拉罕市北面约105公里处,阿赫图巴河东岸塞利雷诺耶村所在废墟,后迁别儿哥-萨莱即今俄国伏尔加格勒州伏尔加格勒市附近、伏尔加河正流与北支回流阿赫图巴河交汇处的列宁斯克小镇所在废墟,14、15世纪以后分裂为下列小汗国,其主支亡于克里米亚汗国。1.弘吉剌-苏非王国(1360?~1388年),首都乌尔根齐,今土库曼斯坦北部塔沙乌兹州的库尼亚-乌尔根齐,亡于帖木儿帝国。2.诺盖帐(15世纪初~18世纪后期),起先分布于萨莱-楚克,今哈萨克斯坦西部里海岸乌拉尔河口、即阿蒂乌拉省阿蒂乌拉附近,17世纪前期退往黑海东北岸,后并入俄国。3.西伯利亚汗国(1400?~1608年),首都秋明,今俄国秋明州秋明附近,后迁伊斯克尔,今俄国秋明州额尔齐斯河东北岸、距托博尔斯克约16公里处,亡于俄国。4.乌兹别克汗国(1428~1510年),先以苏格纳克,今哈萨克斯坦南部克孜勒-奥尔达省、锡尔河北岸托缅-阿雷克村以北6公里的苏纳克-库尔干为首都,1501年夺取撒马尔罕做为新首都。其主支发展为布哈拉汗国,旁支分别建立希瓦汗国和浩罕汗国。5.克里米亚汗国(1430~1783年),首都巴赫奇-萨莱,今乌克兰南部半岛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的巴赫奇-萨莱村,1477年承认土耳其苏丹为宗主,后亡于俄国。6.喀山汗国(1438~1552年),首都喀山,今俄国鞑靼斯坦共和国首都喀山,亡于俄国。7.阿斯特拉罕汗国(1459~1556年),首都阿斯特拉罕,今俄国阿斯特拉罕州,亡于俄国。8.哈萨克汗国(1480~18世纪初),分布在从七河流域到奇卜察克(钦察)草原的广大地带,大体与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相符,17世纪以后分裂为三部分。伊儿汗国(1258~1355年),首都大不里士,今伊朗西北部东阿塞拜疆省大不里士市,主支亡于金帐汗国,旁支建有下列政权。1.脱合帖木儿汗国(1337~1409年),统治中心在戈尔甘,今伊朗东北部戈莱斯坦省一带,亡于帖木儿帝国。2.札剌亦儿苏丹国(1340~1432年),首都巴格达,今伊拉克首都,亡于帖木儿帝国。3.阿鲁浑王国(14世纪末~1590年),统治中心起先在古尔即今阿富汗中部古尔省、巴米扬省、瓦尔达克省一带,后退往信德今巴基斯坦南部沿海信德省,即印度河下游河谷和三角洲,亡于莫卧儿帝国。清朝时期的蒙古人(1593~1911年) 1.漠南蒙古察哈尔部(16世纪初~1675年),名义上的全蒙古大汗驻跸该部,游牧于今内蒙古赤峰市西拉木伦河流域。1632~1634年,在清军追击下,察哈尔主力溃败。1636年四月,以察哈尔部为首的漠南蒙古各部归附清朝。1675年,察哈尔王公反清失败,清朝乘机断绝蒙古大汗传承世系。2.漠北喀尔喀蒙古(16世纪初~16世纪末),从东方的哈拉哈(即喀尔喀)河起步,逐步扩展至高原中央,游牧地域与今蒙古国大体相当,后分为三部:土谢图汗部(17世纪20年代~1923年),游牧于今蒙古色楞格、达尔汗乌拉、中央、中戈壁省等地。车臣汗部(17世纪20年代~1923年),游牧于今蒙古东方、肯特、苏赫巴托省等地。札萨克图汗部(17世纪20年代~1923年),游牧于今蒙古扎布汗、戈壁阿尔泰、库苏古尔、乌布苏省等地。1691年5月,喀尔喀三汗投降清朝。1725年,清朝从土谢图汗部中分出一部分,1766年授予汗号,组成赛因诺颜汗部(1725~1923年),游牧于今蒙古后杭爱、前杭爱、巴彦洪戈尔、南戈壁省等地。3.漠西卫拉特蒙古(16世纪后期~1757年),游牧于从青海向西直达伊犁河与额尔齐斯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建有下列强权:准噶尔汗国(1635~1757年),汗廷位于伊犁,今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惠远城,亡于清朝。和硕特汗国(1637~1717年),汗廷位于拉萨,今西藏拉萨市,亡于准噶尔。土尔扈特汗国(1651~1771年),汗廷位于今俄国伏尔加格勒州、伏尔加河西岸卡梅申县一带。1771年大部分土尔扈特人回归中国,留在伏尔加河畔的卡尔梅克即土尔扈特汗国政权立即被沙皇废除,当地被纳入俄罗斯帝国行政区域中,现为俄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4.清朝实现对全蒙古的统治(1757~1911年)。哈萨克三帐(16世纪60年代~19世纪前期) 1.大帐(16世纪60年代~1809年),游牧于今哈萨克斯坦东南部七河、塔拉斯河、楚河流域,1809年在浩罕汗国侵袭下解体,浩罕汗国灭亡后并入俄国。2.中帐(16世纪70年代~1822年),游牧于今哈萨克斯坦中部,北至额尔齐斯河、伊希姆河、托博尔河,南至锡尔河下游北岸,并入俄国。3.小帐(17世纪上半叶~1824年),游牧于今哈萨克斯坦西部乌拉尔河与阿克托别,今哈萨克斯坦阿克托别省阿克托别市一带,并入俄国。乌兹别克三汗国(1510~1920年) 1.布哈拉汗国(1510~1920年),首都布哈拉,今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布哈拉省布哈拉市,1867年沦为沙俄附庸,1920年被苏维埃政权推翻。2.希瓦汗国(1512~1920年),首都希瓦,今乌兹别克斯坦花拉子模省、阿姆河下游西岸、距阿姆河约43公里的希瓦旧城。1873年沦为沙俄附庸,1920年被苏维埃政权推翻。3.浩罕汗国(1709~1876年),首都浩罕,今乌兹别克斯坦东部费尔干纳省、距锡尔河南岸约25公里的浩罕县,亡于俄国。沙俄对北方亚细亚的征服和统治(1472~1917年) 从1472年征服彼尔姆即今伏尔加河东岸支流卡马河上游、俄国彼尔姆州一带开始,侵略成性的沙皇俄国一刻也没有停下扩张的步伐,相继兼并了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西伯利亚汗国、布里亚特地方(贝加尔湖周围,今俄国伊尔库茨克州、布里亚特共和国、赤塔州诸地,17世纪后期被沙俄吞并)、卡尔梅克汗国、诺盖帐、克里米亚汗国、哈萨克三帐、乌兹别克三汗国等。莫卧儿帝国(1526~1858) 1.巴布尔建国(1526~1540年),巴布尔是跛子帖木儿的四世孙,1526年进占德里今印度首都新德里北部, 但巴布尔之子胡马雍即位10年后遭阿富汗人驱逐失国。2.苏尔王国(阿富汗人)的隔断(1540~1555年),首都德里,亡于莫卧儿帝国复僻。3.胡马雍复国延续统治(1555~1858年),首都德里,亡于英国。伊朗卡贾尔王国(1786~1925年),突厥化的卡贾尔人的祖先卡贾尔,是伊儿汗时代一位蒙古官员,卡贾尔的后代统一伊朗,定都德黑兰,从此成为伊朗首都,后亡于伊朗巴列维王朝。20世纪以来的蒙古人 蒙古国(1911年以来)1.自治蒙古(1911~1919年),1911年蒙古民族革命,建立独立政府,定都库伦,今蒙古首都乌兰巴托。2.中国占领和白卫军的侵扰(1918~1922年)。3.蒙古人民革命政府(1921~1924年),1921年蒙古民主革命,驱逐中国占领军和各支白卫军,成立君主立宪政府,定都库伦。4.蒙古人民共和国(1924~1992年),首都乌兰巴托。5.蒙古国,1992年2月12日改现国名,首都乌兰巴托。中国内蒙古(1911年以来) 1.盟旗与省县分置,抗垦与革命斗争(1911~1931年)。2.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年)。伪蒙疆政府,1936年成立“蒙古军政府”,1937年改为“蒙古联盟自治政府”,1939年改为“蒙疆联合自治政府”,1941年改为“蒙古自治邦政府”,以德穆楚克栋鲁普为主席,1945年覆灭。“首府”先后设在归绥(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张家口(今河北西北部张家口市)。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1938~1945年),1938年八路军120师358旅715团主力插入伪蒙疆心脏,活动在以内蒙大青山(阴山的东脉)为中心,东到灰腾梁(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北),西到包头、固阳,南到黄河、长城,北到四子王旗的广阔地域。3.自治运动的发展和胜利(1945~1947年)。内蒙古人民共和国(1945年9月~1945年11月),由前伪蒙高级官员、蒙古知识青年等发起成立于西苏尼特旗,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成立后解散。呼伦贝尔自治省政府(1645年10月~1946年5月),由前伪满官员、伪兴安北省省长额尔钦巴图等发起成立于海拉尔,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被撤销。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1946年1月~1946年5月),由蒙古革命人士、开明上层、知识青年等发起成立于葛根庙,今内蒙兴安盟政府驻地乌兰浩特市附近,被撤销。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1945年11月~1946年5月),由乌兰夫任领导人,办公地先后设在张家口、贝子庙(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和乌兰浩特,1946年“四-三”会议后撤销上述的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和呼伦贝尔自治省政府,统一领导内蒙古自治运动,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内蒙古自治政府。呼伦贝尔地方自治政府(1946年9月~1948年1月),由前述额尔钦巴图等再次发起成立于海拉尔,表面上接受中共领导,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后被撤销。内蒙古自治政府,即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1日成立于乌兰浩特,乌兰夫当选为主席。蒙古自治政府(1949年8月~1949年9月),由前述德王拼凑成立于定远营,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在解放军迫近时瓦解。西蒙古自治政府(1949年9月~1949年10月),上述蒙古自治政府余部在德王西逃后改组成立,10月初向解放军投诚。4.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1949年首府迁至张家口,1952年迁至呼和浩特。1962年2月内蒙古区域的划分调整完毕,形成现在内蒙古的地理范围。1969年出于对北部边疆战略的担忧,将内蒙古东部三盟划归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西部三旗划归宁夏、甘肃,1979年划出去的盟、旗、县又重新划回内蒙古,恢复了自治区的行政区域。
音乐欣赏
更多信息
我的父亲是牧马人
黑骏马组合
梦中的额吉
乌达木
套马杆
乌兰图雅
美丽内蒙古
乌兰图雅
火辣辣的情歌
乌兰图雅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德德玛
友情链接
央广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网
中国日报网
新华网
央视网
人民网
淘宝
凤凰网
优酷
网易
腾讯网
搜狐
新浪网
hao123.ocm
百度
好123
蒙古网
蒙古
蒙古语网址